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超百万观众走进蒙藏学校旧址 共绘民族团结新画卷

来源:【中国文物报】

“从原来贩卖衣帽、小商品的民族大世界,到如今焕然新生的红色革命场馆,我现在每个月都会来这里看看上新的文化体验项目,感受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家住小石虎胡同附近的高先生在欣赏吉林体验区文艺展演时对蒙藏学校旧址工作人员感慨道。

2023年3月28日,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协同推动下,位于北京西单小石虎胡同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蒙藏学校旧址馆区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百余年前,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在此向蒙古族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在这里成立。如今,这里已成为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两年来,超过100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以及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到访参观。

“参观+体验”模式广受好评,文化体验项目精彩纷呈

蒙藏学校旧址分为东、西两个展区,西院设有“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东院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以季度为单位,相继邀请天津、内蒙古、陕西等20余个省(区、市)展示当地民族文化体验项目。观众走进蒙藏学校旧址不仅能够了解党的百年民族工作,还可以了解体验各地文化。

三大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格萨尔》《江格尔》的非遗传承人先后来馆,通过传统说唱、歌舞等表现形式,向现场观众讲述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延安剪纸、川剧变脸、越剧、木版年画、江永女书等技艺传承人手把手指导观众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两年来,500余项体验活动在蒙藏学校旧址精彩呈现。湖南、内蒙古等地展示交流后,将经验做法带回去,优化提升当地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共同讲好党的民族工作发展历程。

科学优化开放措施,夜间延时开放反响热烈

充分考虑观众实际需求,蒙藏学校旧址在做好文物本体保护工作前提下,不断优化开放时间安排,成为常态化延时开放的革命类纪念场馆。冬春季延时开放至20:30,夏秋季延时开放至21:30,并增加定时讲解场次,延时开放时段接待观众占接待总量的四分之一。

同时,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积极探索文旅协同发展,适度引入咖啡店、文创店、书店等多种业态,为市民群众提供多元文化消费选择,打造首都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地标。

用好红色资源,推动成果转化与文化传播

结合北京市“‘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与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持续开展课题研究,整理蒙藏学校史料等;参与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活动,举办“中华一脉同心筑梦”学术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伟大成就交流研讨。

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已邀请10余位权威专家与现场观众面对面交流分享,讲述党的民族工作伟大成就。丰富新媒体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策划推出“打卡蒙藏畅游中华”“国际博物馆日直播”等系列视频直播活动。

大枣树下话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成果凸显

邀请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台湾省少数民族同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都师范大学子期实验中学师生、20余国家驻华使节来此参观交流,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参观体验后,各地观众纷纷表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更不能忘记前路的艰辛,各民族人民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业绩。

下一步,将继续发挥蒙藏学校旧址的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独特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角度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编辑:陈颖航

校对:陈尚宇

审核:李文昌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