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晋北清明习俗


荡秋千

晋北的定襄、忻府区等地,清明节有着一套独特且满含深意的习俗,不仅有庄重肃穆的上坟祭祖、扫墓追思,更有饱含生机祈愿的迎寒燕、贴公鸡之举,以此迎接春燕翩跹,万物焕新。

扫墓去

祭祖:传承孝道与家族记忆

清明节清晨,吃过早饭,男人们便带着祭品,手持铁锹,陆续出村前往祖坟祭祖。铁锹的用途是为先人坟头添土,这一行为寓意着为先人的阴宅“补房”,以应对春季增多的雨水。这是先辈们智慧的体现,因为坟头常年遭受风吹日晒、雨水冲刷,浮土容易流失,坟头也会逐渐缩小。在清明节时培上几锹土,不仅能让坟头保持原貌,更是家族后继有人的象征。添土补房被视为男人的职责,传说女人上坟会踩塌房顶,因此,女人们通常留在家中操持家务。

在添土过程中,还有一套讲究。人们需要避开“山煞”“太岁”每年所在的方位,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对家人不利。相传“山煞”和“太岁”是龙王的两个儿子,每年在不同方位巡视人间,所以人们在铲土时要避开他们当年所在的方位,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例如,今年可以取南北方向的土给坟添土,而正东和西南方向的土则不能动。每年取土方向并不固定,民间有一套算法来确定。

祭祖时,人们会带上供品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敬。由于过去物质条件有限,祭祖的供品较为简单。通常只需带两样东西:一是五色纸,用于烧纸祭告祖先,保佑后人平安;二是煮鸡蛋,一个鸡蛋切成四瓣。只有在大年初一上坟时,才会额外带上四个扁食(饺子)。这些简单的祭品背后,蕴含着厚养薄葬、节俭祭奠的理念,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意与对生活的珍惜。

迎寒燕:祈盼丰收与家宅兴旺

清明时节,芳草吐绿,杏花盛开,燕子也即将从南方归来。在晋北地区,民间有迎寒燕的习俗。古时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寒食节时村民们会迎接燕子归来。后来,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迎寒燕的习俗便在清明时节延续下来。燕子是益鸟,能够啄食害虫,深受村民喜爱。而且,燕子在哪家筑窝,还被看作是这家人日子过得红火的象征。

为了迎接燕子的归来,人们会从地里折几枝酸枣树枝回来,放在不住人的屋子或柴房的房梁上(也有放在穿衣镜旁)。在酸枣树枝上,还会放置一些绿草、树叶,或者用绿纸剪成树叶粘在树枝上。更有甚者,会在酸枣树枝的圪针上插上几只面塑的小燕子,寓意为燕子筑巢,欢迎它们来院里筑窝,为庄稼除害,祈盼家里的日子红火兴旺。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也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贴公鸡

贴公鸡:守护家园与驱邪避害

清明节时,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贴上一对剪纸红公鸡,左右门扇各一只,寓意雄鸡把门。春天万物复苏,村外的庄稼地里,蚰蜒、蝎子、壁虎、蟋蟀等虫蛇常常会闯入村民的院落。公鸡被称为百虫之敌,门口有雄鸡把门,虫害就不敢轻易进院侵扰人们的生活。因此,清明节贴公鸡辟邪防虫害的习俗应运而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那种缺门少窗的房子和柴房已不多见,家门也由过去的“廊门”(两扇门,上下由木枢转动)换成了现在的“风门”(一扇门,由合页转动),密闭程度大大增加,虫害难以进入家中。在这种情况下,迎寒燕、贴红公鸡的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尽管如此,这些传统习俗依然是晋北人心中珍贵的文化记忆。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见证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变迁。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习俗的形式已经改变,但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对先辈的缅怀、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依然在人们心中传承不息。


并州新闻 梁建军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