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以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题破局,党中央率先垂范,全党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气,推动了党风、政风、社风好转。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四风”问题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反复性、传染性、变异性。
“四风”问题新表现成因
首先,思想根源上是党性失守。从“四风”问题的实质来看,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功利替代真抓实干;官僚主义的实质,是官本位导致脱离群众;享乐主义的实质,是价值观扭曲丧失奋斗精神;奢靡之风的实质,是物欲膨胀陷入腐化堕落。这些问题都是从根本上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优良传统,以及公私分明、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都是对党性的背离。
其次,存在错误认知与侥幸心理。一是“小节无碍论”,将纪律底线异化为“不犯大错就行”。二是“行业特殊论”,比如有人认为金融机构、国企不同于党政机关,在公款接待方面,可以不用那么严格。三是“人情往来论”,混淆权情关系,如认为逢年过节“走动走动”是人之常情。四是“吃喝有理论”,认为吃喝并非为个人私利,而是开展工作所需。五是“不为人知论”,自认为手段高明,经过“技术处理”,不容易被发现,存在侥幸心理。
再次,缺乏担当精神,产生本领恐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懒政怠政的表现,说到底是缺乏担当精神和担当本领。有些人对上面政策精神领悟不到位,也不会因地制宜联系实际抓落实,只能照搬照抄上级要求,“上下一般粗”,或者以“一禁了之”“一刀切”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应对工作挑战。有的搞形式主义是因为心存顾虑,不愿担当、不敢担当,害怕做事出错被问责,产生不敢干、不愿干的心理。
最后,制度执行和监督力度不够。少数人持“老好人”心态,怕管得严,影响干部干事积极性,对一些违纪违规行为,以批评教育代替纪律处分。同时,“四风”不断改头换面、变换“马甲”,也给监督带来一定难度。一些地方“无缝衔接”的链条还没建立起来,存在监管盲区死角。
作风建设要发扬挑山工精神
当前,作风建设好比上到了半山腰,正是紧要关头,要拿出挑山工的精神,以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发挥信仰的引领力。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坚持理想信念不是空泛的,要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价值理念和原则要求,查找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整改纠正。
二是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头雁”的带动力。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才会在全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三是不断扎紧纪律笼子,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正风必须肃纪,纪严才能风清。加强纪检监察与审计、统计、会计等职能监督的协同贯通,充分利用大数据、高科技手段,加大对“四风”隐形变异问题的分析研判,并加强典型案例通报力度,强化震慑效应。把握风腐一体的特点,坚持风腐同查同治,既由风查腐,又由腐纠风,让不正之风和腐败无处遁形。
四是健全机制,发挥激励的驱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是要通过严明纪律和规矩,营造干净干事、大胆干事的良好氛围。加强作风建设,还要通过健全机制,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一方面要健全激励机制,解决干部想干事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解决干部敢干事方面的问题,使干部在廉洁上守住底线,在干事上放开手脚。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原标题:《“四风”问题出现新变种,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如何对症下药?》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吴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