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及时辰是中国古人计时单位,即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一时辰等于两小时。每时八刻二十分 每刻六十分。十二个时辰从半夜十一点起算,分别以地支为名称,即子时(11—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依次递推。
按《周礼》,五更又称五夜,亦称五鼓,《读书纪数略》云:五更亦曰五鼓。更又读“jing”
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注云:“夜有五更。周礼司寤氏掌夜时注;夜甲乙至戊。汉西域传,斥候之士五分,夜撃刁斗自守注:夜有五更,分而持之。汉旧仪,中黄门持五夜。司马法昬(昏)鼔四通为大鼜(cào鼓),夜半三通为晨戒,旦明五通为发昫”。
五夜之名:一更名甲夜;二更名乙夜;三更名丙夜;四更名丁夜;五更名戊夜。
五更之名及时辰,从夜七点算起,至第二日晨五点:
7---9点为一更,戌(狗)隶职,关鼓闭城;
9--11点为二更,鸣锣人定,人家入眠;
11---1点为三更,夜暗鬼出;
1--3点为四更,贼出鸡鸣;
3--5点为五更,暗鬼回归,开城门、上朝。
以上即:一更狗隶二人定,三鬼、四贼鸡示警,五更鬼归是寅卿
(五更在寅正四刻,即平旦。宋王应麟《小学绀珠》云:左传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位自王以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
另:汉有三老五更官职,三公老者为三老,卿大夫老者为五更。《礼记注》:老人更知三德五事。